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由“期待视野”到“心理匹配策略”

时间:2014-06-10 14:21 点击:
摘要 学生在接触阅读文本前存在自己的期待视野,会影响他们的阅读兴趣与效率。由于教材制定的限制性以及学生的差异性,教材内容很难符合每个学生的期待视野。教师可以根据心理匹配策略,在一堂课的导入环节利用设置悬念、创造情境和直观形象诱发等手段,调节

  摘要 学生在接触阅读文本前存在自己的“期待视野”,会影响他们的阅读兴趣与效率。由于教材制定的限制性以及学生的差异性,教材内容很难符合每个学生的“期待视野”。教师可以根据“心理匹配策略”,在一堂课的导入环节利用设置悬念、创造情境和直观形象诱发等手段,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期待视野;心理匹配策略;阅读教学;导入;学习心向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若从心理学角度看,它是接受主体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由于个人因素(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文学艺术素养、特定的生理及心理机制等)和社会因素(包括整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个体所处的历史文化氛围等)的复杂原因,在心理上形成的结构图式。它是接受主体阅读文学文本的心理基础与先决条件。换句话说,“期待视野”就是指阅读之前“由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所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读者的“期待视野”对其阅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一、难以得到的“期待”

  上面所说的“期待视野”针对的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但实际上也适应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一些非文学作品的文本的阅读,也就是说,“期待视野”对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一些教材文本的内容却很难符合每个学生的“期待视野”。

  其一,与教材自身的限制性有关。由于同样的教材往往要在不同的地区使用,城乡之别、南北差异、东西距离都使得教材编者要努力兼顾各地情况,这就必然导致教材内容不可能完全切合所有地区学生的“期待”。比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选入了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对于生长在江南的学生来说,江南的树、江南的河、江南的雨、江南的雪以及江南冬日的生活极为熟悉,他们的生活经验所形成的“期待视野”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欣赏这篇散文,更好地体味郁达夫文中湿湿黏黏的、缠绵的美。然而对于北方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冬天就是冰天雪地,就是寒风吹彻,能否顺利进入文本的意境是个问题。

  再者,与学生的差异性有关。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生活经历、心理发展程度、性格、爱好各有不同,阅读水平也有高有低,教材所选文章很可能不符合一部分学生的欣赏要求,同时又很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尚未达到欣赏教材所选文章的水平,这就势必使这两部分学生对教材、对课堂缺乏兴趣,直接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笔者有过这样一次切身经历:在和学生一起欣赏课外名著《水浒传》时,班上学生的表现明显呈两极分化,一些平时调皮、好动、上课不认真的男生热情澎湃,谈起水浒人物来滔滔不绝,表现异常活跃;而一些平时听话、文静、上课认真的女生却保持沉默,有的甚至频频走神。这一反常现象使笔者颇为困惑,因此课下找了几个学生了解情况。原来,活跃的男生们觉得《水浒传》很对他们的“胃口”,一个个英雄好汉甚至成了他们的偶像;而沉默的女生们则不喜欢《水浒传》里的打打杀杀、英雄主义。另外还有一个男生悄悄告诉笔者:男生们都在偷偷搜集水浒英雄的卡片,所以对一百单八将这么熟悉。综上可知,学生性格、爱好的不同对阅读教学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反差,要教材编者把教材编得符合所有学生的“期待视野”,颇有些强人所难了。

  二、请关注“心理匹配”

  在语文教师的面前,地区差异必然存在,学生差异也不可避免,更换或改动教材内容不太实际,改变学生的兴趣爱好更难有可能。能否找到在短时期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呢?情感教学心理学的代表卢家楣教授提出了一种对教材的情感性处理策略——“心理匹配策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参考。

  “心理匹配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调整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之间关系, 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被学生主观上感到满足其需要, 从而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之间的统一, 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是说,教师可以通过主动的、人为的教学手段,调节学生学习心向,使学生爱上语文阅 读课。

  所谓“匹配”,要求教师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后能使之达到学生的“期待视野”,而这种“匹配”并不是客观上改变了教材内容造成的,而是调节学习心向后学生主观上的一种感受,因此是“心理”上的。参考卢家楣教授的成果,如下图所示,(如图1),教材内容未变,学生“期待视野”未变,只是增加了中间的“匹配”环节。

  按照卢家楣教授的研究,“心理匹配策略”分为“认知匹配策略”与“形式匹配策略”。笔者以为,其实这两种策略在实际运用中不可分割,在阅读教学时,教师总要通过一定的教学“形式”影响学生的“认知”,本文中指教师采用适当的方法,使之达到学生的“期待视野”。既然“认知匹配策略”与“形式匹配策略”相辅相成,笔者以为统称为“心理匹配策略”更为合适。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授年代较远的现代诗歌是一个难题,学生离诗歌写作年代颇远,很难提起兴趣,提起押韵、停顿等诗歌特点更是头疼,因此很多教师教授诗歌时都只讲思想内容,而忽略诗歌本身的语言魅力。笔者有幸听过徐州市第三中学赵静老师的一堂课。在教授原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一篇诗歌《六月,我们看海去》时,赵老师为了避免学生对学习诗歌节奏韵律的排斥,同时为了调动课堂气氛,请班上一位擅长音乐的同学为这首诗谱上了曲子,在课上唱给同学们听;同时向大家介绍诗歌的节奏、韵律特点。学生不仅不排斥,反而很想了解,整个课堂充满了学习的热情和青春的活力。这就是一堂成功运用“心理匹配策略”处理教材内容的课例,以音乐的形式迎合了大多数同学的“期待视野”,提高了课堂效率。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